教师频道
校本课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校本课程 >

“整本书阅读”研讨会学习反思

发布:2019-05-28 / 点击:次 / 来源:高静
  此次进京学习“整本书阅读”可谓是久旱逢甘霖!聆听之后警醒之余,还在庆幸着我们在阅读上勇敢地迈开步子了,但同时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和外面的差距。
  
  进京之前准备的问题始终萦绕着,听课的过程中也时刻关注着,不同的专家解读的时候得出不同的结论,不敢说这些问题已然清晰,只能将听来的观点加以整合,再结合本校学生的情况。理一理下一步阅读教学的思路。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
  
  目前阅读教学的一大困境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这里的兴趣不仅仅指表层的喜不喜欢阅读,还要细化为学生喜欢看哪类的书,学生喜欢怎样看书,学生喜欢把书看到什么样的深度。就像在研讨会上探讨的“男生喜读《水浒传》,女生喜读《红楼梦》”的问题,我找到的答案是学生前期不喜欢读名著的原因是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没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准备好导读课,导读课一定要有的一个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导读课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好奇心。但同时会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学生肯定不会对名著一无所知,学生原有的认知将会是导读课设计的一个难点,而兴趣也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将很难修复,这又对我们的导读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很少知的书目,可以采用“陌生化阅读”的导读方式,而熟悉的甚至学生已经阅读过的书目还需老师下一番功夫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二、学生的阅读时间安排问题
  
  在参会期间我也将这一问题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学生自主阅读的阶段,在交流了我校午间阅读的做法时,其他学校的老师表示这样做很棒,但真正实践着的我们正面对着“学生中午不阅读而是做其他科作业”“阅读分享课上部分同学参与度极地”的问题。陈经纶中学的李良益老师介绍说,他们学校现在的做法是把名著阅读当作课程内容来教,因为名著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具体操作是集中时间师生共读,一本名著可以花两至四周的时间,课上课下都要读,课下读相当于留堂作业,学生还需要完成阅读任务。假期期间阅读推荐书目,因为有了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学生在经验建构的基础上,假期阅读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我比较认同这种做法,因为这样要比零散地阅读更有效,零散地阅读常常让学生读着后面忘了前面,情节不连贯、主题不集中。但同时觉得初中和高中的名著阅读能力和深度要求不同,初中一本名著集中读两周应该就够了。
  
  三、阅读课课型探讨
  
  阅读课到底该如何去上才是最大的问题,需要极强的可操作性。通过此次学习,心中稍有眉目。
  
  (一)导读课:也就是在学生正式进入阅读之前,需要向学生介绍整本书,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阅读方法,当然导读课根据学情又分为“陌生化阅读”和“非陌生化阅读”,“非陌生化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
  
  (二)阅读推进课:导读之后要继续推进学生阅读,并做好过程监控。阅读推进课主要进行“章节性阅读分析”,“章节性阅读分析”很耗时,因为名著大多比较厚重,需要逐章阅读来为读后的提升打基础,否则可能会出现到后期的“主题式分享”课时,学生因为对情节和细节把握不清,而出现主题分析的偏差。为了保证阅读推进课每一课的效率,阅读任务必须在学期之初就定下来,因为定阅读任务是必须要结合课时的,这就涉及到上述问题二“学生的阅读时间如何安排”。
  
  (三)读后提升课:这一课型是我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使用过的方法,主要表现形式是给学生小专题,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享,课下准备课上分享。已经做过的有《骆驼祥子》,给出的小专题是: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形象分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参与面窄,分享主要集中在几位同学身上,这一点可以采取不同专题分给不同小组去做的方法来解决,但前提一定是每一个主题的设计都要能涉及整部书,才能防止出现某一小组只需阅读某些章节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这也正是“整本书阅读”所不允许的。同时我想,部分同学不参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阅读推进课”没有做好,过程监控出了问题。
  
  (四)阅读后的练习题检测:检测题型分为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和给出文本材料的阅读题。读后练习题紧跟中招题的走向,根据“整本书阅读”的大方向,将来中招考察名著阅读的出题方式也一定从综合性、概括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四、名著阅读的价值取向
  
  “功利性阅读”是普遍存在而又困扰师生的问题,这一问题必然成为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专家的经验分享一定是阅读的出发点不要功利也不能功利,但是阅读的成果一定是有功利的。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一定对学生影响重大而深远,这也是我们坚定地推进阅读的初心,但是出现“功利性阅读”的现象,急功近利才是罪魁祸首,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敢保证孩子们读了一本名著、十本名著就能提升语文成绩,但是每个老师都很肯定阅读滋养学生的一生,所以读书不是与成绩无关,但不是彻底相关。所以我认为名著阅读的价值取向不应该急功近利,但一定是要有功利的,这里的功利指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收获也是分层次的:读了、读懂、读透,就像分层作业一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要有不同的阅读要求,要求不同但人人参与,就像每个人的人生收获都不同,但每个人都享有生命。
  
  五、接下来的阅读课如何操作
  
  外出学习最“急功近利”的事就应该是学完回来我的课有改进有提升,所以我想梳理一下接下来的阅读课如何改进。
  
  首先,理清现实情况,七下的两部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已经推进完毕,主要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式分享”,《海底两万里》已经进行了两次阅读课,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看完了整部书,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看到了第15章。根据这一情况,我接下来的阅读课安排是参考罗浩宇老师的《我们一起读名著》这本书中的具体做法,接着前两次的阅读分享课进行“第一次阅读推进课”,也就是师生共读小说第一部分第1~24章的内容,学生的阅读任务是:快速阅读小说标题,回顾精彩情节,分析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幻小说家所需要的素质。课堂上的练习是填写表格,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看着只有一节阅读课,但是需要老师课下整合整本名著,并进行梳理抽取,工作量很大,细节要求很严,如果学科组内明确分工去做将事半功倍。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就是名著阅读的备课一定是在假期就做充分的,至少要做出来一本。
  
  阅读之路,漫漫兮,修远兮,愿在专家的高度引领下,真正去做,并能做出一定成果,以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因老师而爱上阅读,在不断阅读中不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