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课堂 | 设计课堂问题贪多必失,高质量问题的标志又是什么?
作者:张英华,枫杨东校区初二年级语文老师,初二17班班主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让我想起枫杨外国语的“思悟课堂”理念:教学是为了“让一个人摆脱对另一个人的依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独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而“独立”的标志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达到自解自悟。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巧设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就是关注的焦点了。上海中学东校的严峻老师指出:“高质量的标志应该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是透过表面探寻事物的内在联系。”
听了严峻老师的报告,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课堂,发现我提的问题有的算不上高质量,有时候甚至是很低层次的问题,根本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怎能奢求向这样的课堂要高效?
所以怎样设计高质量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
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角度高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思考,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识记类提问,多使用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类提问,问题的设置要能够突出重点,有思维量、有层次性,促进学生思维。
像郑振铎的《猫》,简单地提问,本文写了几只猫?《天净沙∙秋思》的题目是什么?《观沧海》题目中的动词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浅层次,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作答,经常性地问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丧失对这一学科的兴趣。
不如设计成《猫》里写的三只猫,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这个问题就得纵观全文了,而且需要从文中找出信息并进行合理地筛选。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要进行信息的搜索和思考,对课文也有个深刻的认知。
而《天净沙∙秋思》不妨问,词牌和标题怎么区分?这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词牌的特点是什么,标题有什么作用,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一定的作用。
《观沧海》中的动词“观”能不能换成“看”“望”?这就引导学生去比较动词“观”“看”“望”的区别。“观”有看的意思,但之所以用“观”而不是用“看”,因为“观”更能展示沧海的浩瀚,能体现曹操当时的心胸和气度。所以提问的角度一定要高!
2、有广度
一节课,频繁发问,问题零碎而不系统,刻意地肢解问题的广度,就会导致难度降低,不利于学生深度思考,更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要减少碎片问题。当然太宽泛了也不行。
像《孔乙己》一课如果问“孔乙己最后到底死了没有?”显然太广,容易让学生手足无措,最后只能陷入偏,散乱的境地。因为这个问题牵扯的面太广,涉及的内容很多,这时候如果不设置一定的阶梯,给学生一个思路,最后只能导致跑偏难以收尾。
所以“广”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尽量求广。
因为要知道孔乙己最后到底死了没有,必须结合孔乙己本身的人物分析,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对孔乙己的影响,短衣帮的凉薄冷漠,穿长衫的高人一等,掌柜的势力,小伙计的愚昧,丁举人的狠毒等都会影响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命运走向。
3、重细节
细节能展现情节和主题,抓住细节可以帮助深刻地理解主题,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也有很大功效。
《俄罗斯性格》一文中,讲述了一个中尉的故事。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坦克兵德里莫夫参战时负伤,大火烧毁了他的面容,烧哑了他的喉咙,但他并没有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反而坚信容貌不影响打仗,自己会完全恢复战斗力。
这时行文中出现了一个细节,医疗委员会认为他不适合再作战了,他找将军请示,司令员在和他讲话的时候,也竭力不去看他,而德里莫夫只是冷笑一声。
一个“竭力不去看”一个“冷笑一声”,细究起来,耐人寻味。
如果设问“司令员为什么竭力不去看他?”“德里莫夫冷笑又有什么含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就会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也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本篇文章的标题《俄罗斯性格》就不难理解。因为本文歌颂的是战士和百姓。司令员是官员,高高在上,而德里莫夫是战士,他的父母和未婚妻是百姓。
通过对比会发现,即使德里莫夫毁容了,司令员因为他太丑陋不忍看,但是家人却不抛弃他,依然爱他,突出的是虽遭轻视却依然保家卫国的精神,展示的是俄罗斯人民的坚韧、爱和忠贞。把握细节有助于挖掘隐性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当然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点很多,但我认为,贪多必失,不妨从高度、广度、细节这三方面着手,深钻精研,提高自己设计问题的质量,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