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校园心理剧的魅力

发布:2018-06-07 / 点击:次 / 来源:

\
师生合影留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世界的主角、观众,也是导演。人生不可以重来,但是生命故事可以重演。在东枫杨“525”心理健康周中上演了一场校园心理剧,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孩子们的世界。
      本次心理剧汇演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展现了同学们无尽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心理剧所体现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的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成长故事,因此小演员们的表演虽然稚嫩,但感情真挚,情至深处还湿润了眼眶,让观众动容!

  挥别小学步入初中的孩子,正在体验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发展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同时也经历着生理成熟与心理半成熟之间的成长矛盾。13-14岁的他们心理状态也比较迷茫、脆弱,他们对家长、老师、同学的眼光和评价尤其敏感。
      本次校园心理剧创作及展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青春期的目光和心灵去观察生活、以青春期的敏锐及笔触来勾勒生活、以青春期的纯净和灵动来展示生活,文笔虽稚嫩、表演虽生涩,但情感至真、至善、至美!

一、亲子关系

  19班《成绩单》和16班《是你的骄傲吗?》为我们展现了父母与孩子相处中的矛盾与冲突。
      《成绩单》中的父亲是忙碌的,电话不停,生意不断,对孩子缺少关注。
      《是你的骄傲吗?》中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同时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健康。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认可和支持,当父母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时,他们的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忽视而不是父母的爱。

\
19班《成绩单》

\
16班《是你的骄傲吗?》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他们个性、有自尊。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还是孩子,但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所有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应得的待遇。他们希望家长能够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不喜欢说教,渴望被倾听、被理解。因此作为父母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倾听。

二、师生关系

  18班《换老师那点儿事儿》和20班《蜕变》,主要为我们讲述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趣事。
     《换老师那点儿事儿》中师生之间由于缺乏信任一度让双方的步调无法一致,是平等的沟通架起了双方信任的桥梁。《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老师,才会更好的学习知识。学生信任老师,老师才能走进学生心中。
      20班的《蜕变》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支持鼓励与指导,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在孩子们心中,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放松练习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与力量。

\
18班《换老师那点儿事儿》

\
20班《蜕变》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老师的积极期望就像蜂蜜水一样甘甜,让人积极成长。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的成长力量。学生的积极成长需要老师的积极陪伴。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共建。

三、生生关系

  15班《考试风波》、13班《集体生活成就我》、17班《谣言》和14班《心灵笔记本》都是关于同学相处中的关系,嬉笑吵闹中传达出现阶段学生的诉求。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渴望被肯定。因此他们会作出一些常人不理解的怪动作以求得别人的关注,引起同学的注意。
     《集体生活成就我》中,不交作业、逃值、调皮捣蛋的孩子,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同学之间的接纳、包容与互助让他们的心灵逐渐敞开,彼此联结、凝聚。

\
15班《考试风波》

\
15班《爱的舞蹈》

\
13班《集体生活成就我》

\
17班《谣言》

\
14班《心灵日记本》

  十二三岁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已经从儿童时期较低的生理、安全需求上升为爱与归属、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特别需要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两个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在学校表现的首要因素。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的获得来自于尊重与爱。

  生理的快速成熟使青少年们产生成人感,他们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同时,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强烈、敏感。自尊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对自己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指出,源于他人的积极关注形式,如赞许和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要素,这种赞许和尊敬可称作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获得对自尊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获得同辈群体与成人的赞许越多,他们的自尊感也就越高。

  青少年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正经历着心理断乳,一方面仍然渴望获得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更多来自于同伴的认同。因此,孩子的世界中,需要一个接纳、包容、互助、平等、尊重的空间与氛围,需要学校、家庭、班级中所有成员的齐心协力。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才能更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们的教育才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成就更加真实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