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转向自己看教育

发布:2021-05-05 / 点击:次 / 来源:

  当下似乎有一个现象,我们的教育总是喜欢跟风盯着别人。通俗点讲就是“别人的孩子”和“人家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现象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家长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学校忽视了学校生源的整体情况和个体的差异,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拔苗助长、东施效颦的教育行为。这种盲目的攀比和“一条杠”的评价最终伤害的是孩子。

  所以,我们有必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办学不必模仿,成长不能比较。别总跟风盯着别人,关注自身优势,转向自己看教育。

\

  转向自己看教育会让我们变得理智和冷静,教育会变得客观和公正。转向自己看教育的核心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起点状态,立足于孩子的客观实际实施教育。一个孩子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能力、身体状态、审美能力、动手实践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但是不能突出某一方面的差异而否定了其他,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生成长评价维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老师、学校和社区要能够达成教育共识,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搭建孩子的成长“课程”,共同观察和评价孩子的成长,追求一种“看得见成长”的成绩。社会的评价也应该由此转身,由原来的单纯评价升学转移到评价孩子的“增值”成长,给予每一所学校基本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专业的办学效果评价、学生成长档案和社会认可度来评价一所学校。

\

  转向自己看教育要求我们学会客观分析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期待,我们也应该有分析孩子的综合维度和标准。要想客观的分析孩子,首先必须先制定学生成长维度。根据国家培养人的教育方针,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没有明确培养维度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狭隘的教育;其次要在综合维度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品德高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身体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具体标准能够让教育的理念落地,让教育有所抓手,让评价标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过程监督和调节作用。

\

  转向自己看教育要求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给更多的孩子多一种发展的可能。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以课程为载体,有什么样的育人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果我们有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理念,就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上有选择性。给每一个孩子多一种成长可能,就应该改变或者抛弃单一课程体系和单一的评价标准。课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教科书,也不应该是昏昏欲睡的课堂说教,它应该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应该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时刻,应该是学生寻找人生方向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之旅。

\

  转向自己看教育要求我们要有全面的育人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尊重孩子的个性起点,并不代表只局限发展某一方面特长。忽视了全面发展,个性是站不住脚的。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优秀,而是要求我们要具备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全面发展这些基本素养是未来个人走向幸福生活的保障,是实现个性优秀的基本保障;全面发展也不代表着孤立发展,我们要打通各个发展维度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育中有德育、美育和智育,德育可以借助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全面发展也不代表齐头并进,否定个性。全面和个性之间也是辩证相关的,个性是全面基础上的个性,全面是突出个性的全面。全面发展要求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完善性,个性发展要求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

  转向自己看教育要求我们要有教育的信仰,要有稳定而执着的教育韧性。教育信仰包括我们对自己教育理念、培养标准、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德育方式的高度自信。这种高度自信源自于对国家育人方针的高度自信,源自于学校教育实践的高度自信,源自于对学校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教育最忌讳喊喊口号,挂挂标语。教育理念不是内化内生而是拿来主义,缺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自然会导致教育行为的软弱无力,先天不足。稳定而执着的教育韧性就是对学校育人方式的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坚守就没有教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最后脑子里空空如也。时代发展必然会导致变革,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什么要变,什么不能变。变的往往是一些形式和技术,不变的是情怀和精神内核。作为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和教育韧性,有一种对生命的自然尊重和对希望的执念。

\

  转向自己看教育要求我们要有贯通培养的意识,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过渡。如果真正的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学校的发展利益,本质上来讲,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应该是一体式的,一脉相承的。办学的特色应该是在国家教育方针下的特色,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特色。但是现实情况中,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脱节的。打通式的培养需要有打通式的教育培养维度,但是不同学段应该有着不同的标准要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建立学段之间、校区之间的共同育人制度,对孩子有着系统的生涯规划和指导,让孩子享受持续的关注和关爱。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因为其指向人的成长,所以不应该夹杂任何功利;教育是长久的事业,不是关注孩子成长的一时一刻,而是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应该共浴生命的精彩。

  教育,是最不能模仿的。凡是能够模仿的,必是浅表性的;凡是用内心情怀做事的,创新、灵感就有可能会源源不断。转向自己看教育,让教育真正地回归理智和冷静,让教育充满仁爱和智慧,让孩子在安全、健康和自我运行轨迹上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