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对学生浮躁的界定和对策

发布:2020-12-29 / 点击:次 / 来源:

\

  “浮躁”一词被学校教育工作者广泛的使用着,常用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评价。不过很多教师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真正明白浮躁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只是被用作对学生的一种提醒罢了。

  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听到很多用浮躁这个词语来评价和反省自己。其实他们也不明白浮躁到底是什么,在他们的心目中,可能还会把紧张、自卑、正常的休息和聊天当做是浮躁。

  错误的判断会造成错误的行为导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这种心理现象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

01

“浮躁”含义界定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游动,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其实,“浮躁”在心理学上的反映就是身心失衡。结合教学管理经验,我对浮躁的理解和界定是学习和生活处在一种无主见、矛盾、浅层化的状态。

\

02

“浮躁”的一些表现

  我们进一步对“浮躁”的表现进行一个总结和提炼。

  第一种:在“学还是不学”上没主见。不学觉得会后悔,学又觉得太辛苦,徘徊在中间,举棋不定。这类学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第二种:在“学什么”上没主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但是搞不清楚自己的现实状况(不能清晰定位自己的弱科弱项),没有选择和策略,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成绩变化不明显。

  第三种:在“先学后学”上没有主见。缺乏规划意识和能力,面对繁忙的学习,往往会手忙脚乱,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烦躁和牢骚的情绪。最终被外界的节奏带偏,导致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任务完不成或者学的不彻底。

  第四种:在“在学到哪一步”上没有主见。不清楚哪些应该简单对待,哪些应该深入挖掘。学习均匀发力,停留在表面,缺乏自我反思和总结,出现“假学现象”。学的多但无效是假学现象的主要表现。

\

\

03

克服“浮躁”的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学生的动力来源于外界驱动和内在驱动。

  外界驱动是常规的驱动方式,比如目标激励(设定一个竞争目标)、信任鼓励(老师、家长、同伴的支持和鼓励)、认可或批评(客观的认可比盲目的表扬有效;认可学生要具体可信;批评要适度并一定要有理有据,最终指向策略和出路)、榜样示范(把外界做的好的表现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承担责任(从集体的荣誉,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方面入手)、适当标高(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制定适当高一些的标准,让其有提升的方向感)。

  内驱力的调动是学生动力持久的根本所在,调动内驱力方法可以有以下方式,比如尊重理想和好奇心(把孩子的理想和好奇心同现实的学习生活对接)、民主的氛围(多倾听、理解沟通、尊重孩子做出的选择、放低家长和老师的姿态、启发式提问)、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造成功体现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回忆和感受成功的经历)、发展自我认知(教给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方法、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能够客观的对待外界的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命运相连(引导学生把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坚信未来的时代发展需要自己的参与)。

  外界的驱动和内在的驱动是相互关联的,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最终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浮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什么”、“先学后学”、“学到什么程度”方面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的背后也许是因为自身的迷茫,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坚持不下去,这都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在众多的学习习惯中,和“浮躁”现象关联比较紧密的有学习规划的习惯、自我分析的习惯、高标准学习的习惯、思考和钻研的习惯。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他人的指导,教师和家长都要给孩子进行相应的学法的指导和交流,避免只是说“做什么”而不去说“怎么做”。

  任何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他人的监督,教师和家长也需要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认可,必要的时候进行提醒和批评,有时候还需要重复的进行学法的指导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极大的耐心,要充分认识到习惯养成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3.关注学习常规质量。所谓学习常规质量是指学习的最基本过程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学习常规基本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解疑、加练等。这些学习常规过程是学生搞好学习掌握知识的基本形式。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出现上面所描述的假学现象。学而无获,劳而无功,就会出现浮躁的感觉。

  假学并不是学生有意为之,可能和任务量有关系。因为高质量完成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脑力,是需要辛苦付出的,所以在简单完成任务和学有所获之间选择的时候,不自律的同学可能最终会选择应付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要学会辨别学生假学的一些标志,通过课堂调查、学生展示、作业批改提示、学生参与评讲、错题再练等多种方式来纠正学生的假学行为。

  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制定较高的学习标准,把学生带入到有收获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深入,浮躁的情绪就会消减。

  4.排除外界干扰和不良诱惑。人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如果我们不能够抵御这些干扰,就会出现心神不宁,不能深入的浮躁状态。

  外界干扰和不良诱惑包括:电子产品、游戏、课外书、闲话、闲事、过度娱乐活动、他人节奏的干扰等。这些事物往往能够投学生所好,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放松身心,和学生所面临的枯燥繁重的学习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帮助学生抵御外界的干扰不能仅仅靠压制的方式,应该因势利导。在和学生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远离不良诱惑源、转移注意力、他人监督、学习小组氛围营造等方法来克服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

  总之,浮躁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心理特征,但是如果不加以调控,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下滑甚至厌学等不良后果。克服浮躁情绪需要我们摸清楚浮躁现象的成因,对症下药。克服浮躁情绪更需要我们从起始年级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自律习惯和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