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既轻松又高效,有没有?
让学生既能刻苦学习又能轻松快乐,有没有?有!那就是高效课堂。
课堂的高效是指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高,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高效课堂是费时少、负担轻、学得多、质量好的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也即所谓的“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东枫一直倡导教师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不断引导和实践,东枫各学科的老师们在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合作学习、当场基础知识巩固和测评等关键环节上,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性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以下是东枫一名物理老师、一名数学老师和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性所做的一些方法探索,以期通过这次分享,能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让学生轻松地高效学习,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这是教学,也是当老师的最高境界。
精准教学、知识重演和高效训练
张风涛(物理学科老师)
我认为只有增效才能真正减负。物理学科怎样才能高效呢?我在三个方面尝试着努力。
1.实施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的关键就是精准到知识重点,精准到课堂教学目标。我们物理组的王美霞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积累让我们望尘莫及。王老师不仅对河南中考和郑州统考特点了如指掌,也对其他省市考题颇有研究。她心中有一个清晰而丰富的知识架构,随便任何一节,不但考点了然于心,甚至每个考点有哪些题型和考法,典型习题是哪一年哪个省市的考题都一清二楚。在王老师影响下,我们组一直在做中考研究及月考和期末试题研究,并把它列入了我们的学科组计划。我也对照2009和2011两版课标把近十几年中考试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并归纳总结说明检测的历年的变化,以期达到对中考准确的把握和课堂目标的精准。
只有精准把握知识重点和课堂教学目标,接下来的备课和上课就比较充分了,这样自然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树立威望,就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就能让我们课堂上有余力关注学生,就能让我们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等等。
2.努力让知识重演。
课堂上想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我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知识重现变成知识重演。为了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我们每节课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器材和生活用品,也会自制一些教具等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力求物理的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
我们讲声现象,会去体音美微组借鼓、借锣,向同事借吉他、向学生借防水手表;讲物态变化我们会自制简易温度计,让医务室帮忙准备冰块,让实验员一遍又一遍的准备碎蜡,会去购买干冰…我们往往会因为实验细节一遍一遍地做同一个实验,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3.科学进行高效训练。
首先,作业精选、适量是高效训练的前提。老师下题海,学生才能驾轻舟。尽力用我们的时间去换学生的时间,才是对学生的真爱和负责任。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我们都要先做一遍,删除偏难怪题,补充完善答案。每天15-20分钟,作业少而精学生才会愿意高质量完成。
其次,监控作业质量是高效训练关键。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完成作业,对训练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像有一次我们周末有3页作业,返校进行了一次周测,上面有一道是作业原题,一道是换数的变形题。我分别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质量分为五个类型进行统计,再对每个学生这两道题答题情况进行统计......然后把这个结果展示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认真写的作业才有意义,应付的作业,只是浪费了时间,并没效果。
再次,及时批改和反馈是高效训练的保障。我们物理作业的答案都在老师手里,有交必改也是我们学校对作业的基本要求,每天180本作业虽然耗时但让人踏实。我们可以从作业中获得很多信息,也能督促学生作业的高效。
基于学情,以成功导向成功
何淑君(数学学科老师)
接手我的这两个班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把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氛围调整成我喜欢的“味儿”——
我喜欢看他们为了一道题争论的面红耳赤的场景,我喜欢看他们思路顺畅的讲完一道题后傲娇的昂首阔步走下讲台的样子。
所以,我想了很多办法鼓励孩子们主动学习。比如,课间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拿一些别的教辅或者辅导班里的题来问我,看了之后,我会故意提高声调地说到:“这个题真不错啊,怪有意思了!”这时,一定会有周边的好奇宝宝凑过来问:“啥题?啥题?让我看看!”
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退居二线了:“你们讨论讨论这个题怎么做,一会给我讲讲啊!”这种情况下通常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很快就能讨论出来大概思路,如果他们的思路没问题,我就一直不出声,如果他们不慎跑偏,只需要朝着正确的思路给他们提个小疑问就可以了。
我还喜欢把讲台交给学生,热衷于培养思路清晰的小老师。
课堂上,我会直接称呼这些上台讲题的孩子为“X老师”,刚开始,有些孩子听到我叫他老师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争抢上台展示自我,这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了一下就是,如果想让孩子们拓展思路,我只需要参与讨论就行了;如果想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只需要表扬就足够了。
可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被这样的方式调动起来积极性的,不乏有些孩子甚至已经产生难学、厌学的想法。
有句话说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并不喜欢这句话。
事实上,失败只是成功之前的一个过程而已,我不鼓励、不推崇失败,因为重复失败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很有可能打垮一个孩子。
所以,我更倾向于“成功导向成功”。对于这些完全提不起来兴趣甚至已经开始讨厌学习数学的孩子,我想到的办法是帮助他们创造成功体验。
那么怎么创造成功体验呢?我会帮助孩子制定合适的目标,达成目标也能算作体验了阶段性的成功,这些目标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符合学生的水平,不能太高。比如,用班级第1名刺激第30名没什么作用,但是用曾经和第30名同一水平但这回考了第15名的学生来激励,效果显著。
二是目标要清晰详细。“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认真听课”、“你要提高作业质量”等等要求太笼统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会给孩子制定“你要把演草过程落实到演草纸上”、“大题起码做到第二问”这样的目标。
三是目标要因材施教。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我会降低目标难度,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不敢找老师的孩子,我会通过“强制”每周两次找老师的目标,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随着跟这群孩子们的相处,对他们也越来越了解。
我的25班因为有几个反应特别灵敏的学生的带领,整个班在课堂上的推进速度上要略快一些,而我的26班是扎实走好每一步的风格。所以我在两个班上课时,有时会用到把题目安排在不同顺序的不同课件。
比如,一道有难度的题目在25班我会放在课中的位置,让孩子们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讨论,但是一样的这道难题在26班的上课课件中,我会把它的位置放的稍微靠后,为的是让孩子们在完成课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难题,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正好利用下课时间让他们聚集起来畅所欲言。
基于教材、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齐景佳(语文学科老师)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高阶思维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每个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时,都应该十分关注学科思维的培养。在这方面,我反思了自己如下两方面的做法:
1.关注思维过程。
在教学伊始,我很依赖教案,课堂教学时,学生回答出了我的预设,我就会豁然开朗,若是学生回答的不恰当,我就会眉头紧锁。现在想想,学生的困惑不正是我需要讲的地方么?发现学生思维误区,找到课堂教育契机,教学时直线不生动,曲线才会有一种玲珑剔透美。在课堂上尝试做一个观察者、心理学家,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要做好评价准备,不仅要关注“师生对话”,还要关注“生生对话”,并从“师本对话”中走出来,向“生本对话”发展。
2.明确设问目的。
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级,其中,“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称为“高阶思维”。在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明确设问目的,我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哪种能力,哪种学生在这种能力范围内,我怎样帮他达到更高的能力。反思过去,我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评价、创造”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这也是我日后要努力的方向,关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是抓住学科的核心内容,从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来重构学科内涵。
我经常听专家老师说,教学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发现文章的特点,挖掘其教学价值,才能逐渐将教学效益最大化。如何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呢?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明确教材设计意图。
教材设计意图可以从课本体系中去把握,从单元编排特征、单元目标、课前提示、课后习题、本课特征、纵横比对单元的课程入手。
2.整合教材前后资源。
与三年前相比,在把握教材方面,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对六本书的知识点有了宏观的把握,明白知识点前后是有关系的,需要整合教材资源,梳理知识脉络,明确知识点在每个教学阶段的侧重性,在知识“线”中发掘知识“点”的内涵,做到到“点”“线”甚至“面”的结合,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培养学生相对应的学习能力。以语文写作为例,初一到初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能力培养过程,初一从“热爱写作”开始,再到“能完整记事”“写出人物特点”,逐渐培养学生写作文采“发挥联想想象”。所以通读教材能帮我们宏观把握,制定教学规划,并在宏观中探寻微观特点。
3.巧用教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在告诉我们本课的重难点,有效的利用课后习题,能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能力。利用课后习题,一定要高效,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不能只关注考察的知识点,更要关注试题考察的能力,并注重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比如,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把学生问蒙了,很陌生的设问方式,但是其实考题文章组织方式和初中第一篇课文《春》的组织方式如出一辙,都是写景、写人,若是课本学得透,去考试便是举一反三,因为教材是万本之源。但第一轮教学的我没有注意到“借题发挥”,忽视了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自然也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4.结合课标学科特性。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鉴赏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学生能够带着从课本所学,实践于生活当中,关注读和写的结合。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语言—文学—文化—审美”是我们需要在文本当中逐步挖掘出来的内容。三年前,大学老师告诉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工作第一年若要尽快提升,就看课标。”当时不懂,现在知道了,课标会为我们指明“教什么”“怎么评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