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大全

发布:2020-09-27 / 点击:次 / 来源:

\

       与学生谈话,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要我们的老师真正掌握了跟学生的沟通技巧,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了,自然对我们的课程也就有更多的认可,我们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包含着大智慧。

  以下是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老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感悟和总结出的具体师生情境下的沟通技巧,我们一起来行动吧。

充分倾听,不急于表达想法

  1.持续关注的倾听。

  当学生出现生气、暴怒、对峙等负面表现时,我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倾听,让学生充分地倾诉,哪怕他所说的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我都不着急,我就通过自己的追问,让学生继续倾述,逐渐地我就发现学生的情绪由愤怒转向委屈,当他出现委屈的情绪时,还要继续让他倾述,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接着你会发现他开始评价谁是非,在评价的时候他会查找对方的错误,也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此时我只需要继续追问:“咱们做错的该怎么办啊?”学生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并且这种他自己找到的答案远远强盛于你告诉他的答案。谈话接近尾声,再夸一夸他很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找到解决办法,那接下来我们就按你找到的解决办法去做吧!这样的沟通方式屡试不爽,学生也在一次次谈话中学会了沟通,班级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少,并且后来再发生矛盾冲突时,不等我插手,他们已经能自己解决了。

  ——高 静(语文学科老师)

  2.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

  在倾听过程中,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急于加以分析,只是在那里静静地倾听。如果对方需要建议,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议。因为有很多人在述说自己事情的时候,有时尽管很气愤,但是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一个好的倾听者,能够和她生产共鸣,帮助她在述说的过程中,透过现象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姜兆雯(历史学科老师)

  3.可以让学生看着老师的眼睛2分钟。

  与学生谈话时,可以让学生看着老师的眼睛2分钟,在这两分钟里,老师只是微笑的看着学生,整个人处在放空的状态,没有任何目的性,而学生在与老师眼神交流后,再微笑着鼓励学生先开口,倾听学生想要表达的东西,做一些良好的回应,成为一名有同理心的倾听者,进而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建议。而大多数情况下,在学生倾诉完,他们自己就有了答案,甚至不需要我们在给予帮助或建议。

  ——冯文静(语文学科老师)

  5.学生的说最好占谈话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

  学生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时,向我求助,在几分钟后,交流就变成了我的建议课堂,对方坚持听完,好像接受了。其实,学生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学生是可以自己想到办法解决的,而且,最终也需要学生自己解决,外在的建议其实能用的不多。学生如果是主动找你,很可能是想有一个倾诉的机会。我想,如果在学生找我时,我们说话的时长能够反过来,学生能够说三分之二以上,应该是很好的。

  ——李天凯(政治学科老师)

\

事实胜于雄辩,对事不对人

  6.罗列具体的事实,不轻易定性。

  “我你真是太浮躁了!”如此类的定性评论肯定会招来学生的敌意。这其实是将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将这句话”改为“你这一周上课都在东张西望,作业也没有按时按量完成,你是觉得这些学习内容对你来说有点简单吗?你是否需要我帮你布置难度更高的学习和练习任务?”罗列具体的事实,有理有据,效果会大不相同。

  ——张 敏(英语学科老师)

  7.防止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当学生做出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表现时,如果我们能尝试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比如:“你这两天上课已经迟到三次了”“这两周来,这是你第三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学生听取并接受及做出改善行为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你为什么老迟到”“为什么你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此类言过其实的话语,后者更容易被学生解读为老师对自己的指责和不满。

  ——张 倩(语文学科老师)

  8.表扬也要具体到事儿上。

  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经常会说: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的话语,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先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刘 瑞(英语学科老师)

\

敢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9.学会“示弱”并有意识地练习。

  基于我对学生的观察,感受的表达能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作为教师,针对“你”的行为的真实心理反应和状态。同样也要注意两点:一是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会遇到困难,遇到挫。在学生面前示弱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是真实的展示自己,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合作,取得双赢的体现。二是有意识地练习。多多尝试与学生表达自己自己的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和你们在一起自习,我很踏实”;“看到你今天课堂上积极的表现,我很欣喜”;“因为你们宿舍静习的表现,让我很沮丧”等。

  ——张 健(英语学科老师)

  10.经常表达感激。

  表达感激时有三个步骤:一是学生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心情得到了改善;二是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三是我们的心情怎么样?这样的表达非常明确、具体,可以体现作为老师的真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行为提升了他人的生活品质,增强自信心和前进方向。

  ——姜兆雯(历史学科老师)

  11.多用“我感到”,不用“我觉得”

  由于师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有时教师向学生传达出的感受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沮丧和委屈,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传达感受的方式更需要智慧性。比如,当我们对学生的行为不满时,相较于“我觉得你太过分了”,更具智慧性的沟通方式是“从这几天你XXX的表现中,我感到有点儿失望和难受。”这样,就避免了感受和想法的混为一谈,学生会感受到老师是真的有在关注他,且关心他并希望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做出行为改善的动力才会更强。

  ——张 倩(语文学科老师)

\

到底期待学生什么?

  12.向对方清楚表达我们的需要

  当教师抱怨“你不尊重我”的时,实际上是因为自己“渴望得到尊重”。但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批评和指责来提出主张,学生的反应常常是辩解和反击。在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教师倾向于思考学生有什么错。例如,我们看见学生上课睡觉,很可能就脱口而出“你怎么上课睡觉”。如果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请你认真听课,作为教师希望能得你的尊重”,向对方清楚表达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和批评,就很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更有可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李傲然(历史学科老师)

  13.生气愤怒源自于我们的需求未被满足

  向学生说出我们的期待和需求,并不是让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科学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们生气愤怒源自于我们的需求未被满足。而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不知晓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因此学生往往说我们老师又生气了,但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暴怒无常,更不知道他该如何做才能满足老师的需求。

  ——冯文静(语文学科老师)

  14.不说“但是”

  “你很有天赋,但是太懒了。”,“喜欢运动是没错,但是现在应该学业为重。”......你虽然是在称赞孩子,可一个但是,前功尽弃。将但是用“如果……会更好”来取代,效果大不相同。

  ——杨 希(美术学科老师)

  15.多运用“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型

  作为一线教师,把我们的需要、期待等说得越清楚,学生们越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学会运用:“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型。

  如:“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先还做不到天天能刷牙洗澡,你要明白保持好个人卫生也是人生必修课之一”。(公寓)“我感觉很欣慰,因为你在这次听写中,做到了我们之前提出的所有具体要求。”(早读听写)“我感到很骄傲,因为你在本周的随笔均达到了30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静习随笔)

  同时,在表达需要的过程中,要直接提出“需要”,而并非一味的批评。批评学生,我们往往得到的是学生的沉默,申辩亦或是反击,不大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张 健(英语学科老师)

\

当顾问不当领导

  16.多建议、提醒

  将“你应该……,你不能……”换成“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提醒你……可能有什么坏处……。”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受到尊重,还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之情,一举两得。

  ——于晓龙(数学学科老师)

  17.建议一定要具体

  “以后要避免粗心大意。”“我希望你经常锻炼身体。”诸如此类的叮咛嘱咐说了千万遍,学生愣是岿然不动,老师们经常感到沮丧伤心。学生也感到迷茫困惑,因为“不要”、“避免”、“经常”都是不具体的请求,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贾莹莹(政治学科老师)

  18.转变交流的路径

  例如,在授课或者布置任务时,我们常常说“你们听懂了吗?”,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动接受“命令式”任务的感受,而如果我们变换一种询问的方式为“我说明白了吗”,同样的含义,则会带给学生另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不会带来对任务的抵触,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任务的内容,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质量。此时,尽管任务布置是相同的,但更换了一种令倾听者感到更舒适的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郭千慧(语文学科老师)

\

不同情境下的沟通诀窍

  19.批评学生时的诀窍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如果针对人格特质批评学生,他会觉得老师看我不顺眼,无论我怎样改变也是无济于事。聪明的老师会这样做:说事,说感觉,说期望,说好处。

  举个例子:面对学生连续迟到。一般的惯用表达是,“你怎么又迟到了?为什么不能定闹钟,收拾得快一些?别的同学可以按时进班,你怎么不可以?”

  可以转换为:“你昨天和今天都是6:45之后到教室(说事),我感到很生气,也很难过(讲感觉),因为我担心你晚上休息的不好,你是否愿意明天早上铃响就起床,快速收拾完出公寓,提前五分钟到班呢?(说期望)?”

  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上位者,而是一个愿意倾听的与他处于平等地位的人。这样更有利于老师获取学生的信任,与学生有效沟通。

  ——杨 滢(政治学科老师)

  20.称赞学生的艺术

  鼓励也是有技巧的,泛泛的表扬只会让孩子养成对事情不以为然的态度,“鼓励”的正面作用就无从发挥。鼓励时要准确表达四个方面:说结果、说原因、说人格特质、说正面影响。

  例如:“我发现你今天整理了宿舍,不仅把床上的被子叠好了,还整理了书架,清扫了地面。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负责的人,真棒,老师以你为荣。”

  需要注意的是,说正面影响时,要针对人格特质而非某项成绩。否则学生会认为成绩一旦不好,老师就会以此为耻并产生压力。

  ——刘 梅(地理学科老师)

  21.处理学生冲突时的艺术

  我就曾经处理过班级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的事件。本来只是一名同学不小心将水洒在另一位同学身上,另一位同学也给予回应,双方互相洒水,最终都将近浑身湿透。当时我的处理方式是将自己站在一个裁判的位置上,让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互相给对方道歉,并互相握手。可以说最终的结果还是解决了矛盾。

  但在处理方式上,我想可以更加的灵活。可以采用疑问句的方式让孩子回答。例如针对洒水的孩子,我们可以试问,作为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当不小心洒水到另一位同学身上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学生可能辩解:“当我还没来得及说抱歉或解释,对方已经用水回应了。”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呢?如果你是另一名同学,你又会怎么反应?通过和学生的对话,我们最终可以提醒学生,这一件小冲突让你受益很多,你从中重新理解了礼貌,宽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的方式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从学生的收获角度来强化学生只有采取和平方式才能完美解决问题,暴力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更糟糕的认识。

  ——樊无双(数学学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