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避免教养中的亲子争斗

发布:2020-06-24 / 点击:次 / 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您会回击孩子的顶嘴吗?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不仅会回击孩子的顶嘴,还会用其他更加猛烈的语言或者方式来回应孩子。

  因为我们心中的信念一般是这样的:我是你爸妈,你还跟我顶嘴、跟我犟,那成何体统?!顶嘴就是不听话、没礼貌,不懂得尊重长辈·······

  然后,要么大人占了上风,孩子无条件服从或屈从;要么亲子之间陷入权利之争,进而还有可能进入报复循环。

  这里我们进行一个体验式的小活动。这个活动的主题可以是“重回少年”,请您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十二三岁。

  先体验一下A栏你的家长对你说的话,然后再体验一下B栏你的家长对你说的话:

  A

  第一种方式的家长

  1.告诉你,不要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

  2.回你的房间去,学会好好说话了再出来!

  3.这个周末你哪儿都不能去,给我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写作业!

  4.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不能理解我,怎么可以这样和我说话!

  5.你看看你对我是什么态度,大喊大叫,给我反思你到底错到哪儿了?!

  6.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B

  第二种方式的家长

  1.我想知道,我做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2.我看得出来你很生气,你想告诉我一些吗?

  3.我需要时间冷静一下,直到我可以尊重地和你在一起。

  4.现在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呢?

  5.我知道生气是怎样的感受,我想我们可以在平静下来的时候解决问题。

  6.孩子,你知道我真的很爱你,很为你担心!

  作为十二三岁的孩子,你听到这些话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答案肯定是你从B栏的话中,能感受到理解、接纳、认可、包容,能感觉到父母是平等地和自己沟通,他们是和我站在一起来帮助我解决问题的。

  其实,这个体验活动就是要说明,我们要尝试跳出自己看自己,尝试观想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学会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给予孩子激烈的反击,对孩子表达出鼓励或者接纳,接纳孩子的认知局限性,接纳孩子的错误,而不能用已经有丰富阅历和生活经验的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和你平等的生命来对待,不居高临下,就像您对待朋友和同事一样。

  试想,您的朋友和同事犯了错误,您不会随意的呵斥和职责吧?这样坚持下来会逐渐带来孩子行为的改变,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不回应孩子的顶嘴,从孩子当下的挑战行为中撤出来,在情绪平和的前提下,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工具

关注于问题的解决

\\

如果遇到了孩子的挑战,要把自己的情绪先放一放,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思考“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认为,孩子总得先接受一些教训,让他害怕、让他知道丢人、让他后悔,他才能有反思、有收获,以至于我们总是通过批评、斥责的方式企图教他们分辨对错。

  其实,当孩子面对家长的愤怒和言语的批评甚至有被打的情况下,他们本能的是保护自己。这样,我们期望通过批评、斥责所要达到让孩子认识到错的目的往往会落空。

  “关注于解决问题”与注重惩罚相比,能营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围。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注于解决问题”这个小工具。

  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在于:关注问题是什么、以及解决办法是什么?传统的管教方式一般是要求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

  关注解决问题的4个步骤

  1.相关

  2.合理

  3.尊重

  4.有帮助

  比方,发现孩子在课桌上涂写,相关的要求应该是让孩子把桌子清理干净。如果变成让孩子罚站或者其他的惩罚,那相关性就失去了。

  如果老师在要求孩子清理桌子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小学老师没有教你要爱护公共财物吗?现在马上把桌子擦干净,不然我就叫你家长来教教你。”这样,尊重就被丢掉了,变成了惩罚。

  如果老师因为学生在自己课桌上的涂鸦,让他把全班的课桌都清理一遍,目的为了是让孩子吸取教训,这里就显得不太合理,取而代之的是以权力保证孩子吃苦头。

  关注于解决问题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承担后果、接受惩罚、付出代价。

  举个例子

  在学校里,有两位初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迟到,在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以后不迟到。学生们提出很多意见:

  ●让他们两个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放学留下来,迟到多久就留多久;

  ●取消他们的课间休息。

  很有意思,所有的建议都是通过惩罚,让迟到的学生害怕,进而不再犯错误。这也是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

  那么我也像书中那样,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是要惩罚自己的同学,而是要想想怎么帮助这两位同学不迟到、和大家一起保证学习时间。接着,意见变成了:

  ●铃声响起的时候让好朋友叫他“上课啦”;

  ●课间让他们先去卫生间;

  ●帮助他们制定课间的时间规划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意见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者寄期望于让同学为错误付出代价而改变行为;而后者关注的直接是行为的改变、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换句话说,第一个清单会给人带来伤害,第二个会给人带来帮助。

  作为迟到的同学,对两种意见的感受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的到:关注解决问题的意见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帮助、尊重和鼓励,他们感受到的是全班同学的支持和接纳。

  从教室回到家庭环境当中,也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

  5月21日江苏宿迁陈女士7岁儿子贪玩在7楼泼下墨水,楼下阳台上晾晒的衣服被泼上了墨汁,楼下防盗窗、玻璃上、地上以及楼外墙也被黑色墨汁泼脏了。

  邻居反馈情况后,陈女士夫妻就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登门道歉,陈女士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看一下造成的后果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陈女士称:她带回邻居们被污染的衣物清洗能洗干净的尽量洗干净,洗不干净的后期进行赔偿。

  据陈女士介绍,孩子当时已经认识到错误,回家有帮忙洗衣服。他肯定是洗不干净的,但必须让他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

  此外,陈女士还请专业人员清理住户楼外墙,在清理外墙的时候,家长让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一点都没对他留情”。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关注于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的。

  第一,相关。弄脏了别人的衣服和外墙要清洗。如果让孩子罚站,或者让他多做一些课外习题是没有帮助的,这不相关。

  其次,尊重。这里没有责骂,也没有袒护。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了解事情的后果。让孩子承认弄脏别人衣物的事实,真诚的向别人道歉。

  然后,合理。我们要承担对方的损失。

  最后,有帮助。让孩子提提建议,在道歉之后还应该怎么做,借这件事情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件事情当中,家长没有以让孩子感到羞辱和痛苦为目的,而是带着他进行积极的与正面的承担责任、处理问题,这不仅教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给家长与孩子带来了一段有意义的亲情时光。这位妈妈很好地让这次错误成为了让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在班级管理和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挑战,或者意识到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时,我们要努力提示自己,也告诉孩子或者学生:要把自己的情绪先放一放,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思考“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

第二个工具

积极的暂停

\\

积极的暂停是要让孩子感觉好起来,而不是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被迫暂停。等我们都好起来之后,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冷静下来。因为,当我们被问题激怒时往往是感觉到了危险或者困难,这时往往会受“原始脑”的支配!

  小知识:原始脑

  “原始脑”是指人脑进化过程中较早发展出来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迅速做出反应:迎战,逃跑或者僵住不动。控制人类理性、语言和情感的大脑皮层是近几万年来才发展出来的。

  当遇到危险时“原始脑”做出“迎战”的选择,就是权力之争;如果选择“逃避”,则是无法沟通的回避。只有等我们冷静下来,并且重新接通理性大脑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在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时候都是如此。

  一定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等“理性大脑”重新接入获得控制权之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要分享的第二个工具:“积极”的暂停。

  其实在之前分享的诸多案例中,都用到了这个技巧。比如在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对孩子寻求权力的时候,要从和孩子的权力之争当中撤出、当孩子寻求报复的时候,我们要避免自己陷入报复循环之中。

  这些情境的第一步都是要先按下暂停键,让我们自己与孩子都回归理性。

  关于“暂停”,我想父母应该都会使用,但关键在于“积极”两个字。

  我们之前是怎么使用暂停呢? 比如:“好了,我不跟你说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做了些什么!”

  的确,这样也是按下了暂停键,但这不是“积极”的。

  您会对您的朋友说这样的话吗?既然这种做法对大人来说是不尊重也不奏效的,那为什么我们却认为这对孩子就会有效呢?

  积极的暂停是要让孩子感觉好起来,而不是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被迫暂停。

  在使用积极的“暂停”技巧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么几个原则:

  首先,是要花时间训练。

  把我们刚才所说的,从“情绪失控回归到冷静的重要性”告诉孩子,暂停是为了让我们都重回理性,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对孩子的惩罚。

  其次,我们可以布置一个“暂停”区。

  在家里,积极的暂停区,可以是卫生间、可以是自己的书桌前也可以是自己的卧室。

  这个暂停区的作用就是让情绪失控的孩子或者我们冷静下来,让我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发挥作用。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在暂停的时候让孩子做轻松、愉快的事情是对他不良行为的奖励。但这就像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那样,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们才会和我们建立联结。

  最后,当孩子和我们自己感觉都好起来的时候,如果问题依然存在,那我们就要紧跟着找解决的方案,或者做出弥补。

  其实很多时候,“积极的暂停”本身就已经足以中断孩子的问题行为了。仅仅是感觉好起来就能够让孩子的行为也变好。其实我们就是在寻求更有效的方式来改变惯用的惩罚或者控制。

  暂停不是为了让孩子感受痛苦,付出代价。而是让我们都能保持冷静,恢复情绪,为了之后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等我们都好起来之后,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三个工具

启发式提问

\\

启发式提问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想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结果和惩罚强加给孩子。

  通常,我们与孩子的对话是这种风格的:

  “洗澡去!”

  “穿上你的校服!”

  “去写作业!”

  “别玩手机了!”

  “不要大喊大叫!”

  试着体会一下,如果您是孩子,父母用这样的语气与你对话,您的身体会是什么反应?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决定呢?

  你的身体可能会无意识地紧张、僵硬,您可能会烦躁、恼怒,想反抗、顶嘴,不愿意去执行那些命令;或者,家长的语气是那么强烈,您可能有些害怕,马上就去服从。

  不管做与不做,您可能都很少会去考虑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意义,不会去考虑自己对这件事情该负的责任。

  如果,父母换种方式和你说:

  “如果你经常满身汗臭,你的朋友们会怎么评价你?”

  “周日返校你要穿什么衣服?”

  “如果要按时完成作业,你有什么计划?”

  “关于什么时候手机应该放在存放处,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相互尊重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

  那么此时,你的身体会是什么反应?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以及决定呢?您觉得这些问题中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还是父母命令的事情?你会为这些事情去承担责任吗?你会去做这些事情吗?

  其实,以上两轮话术不仅仅是语气由感叹号变为疑问号的不同,这其实是“命令”与“提问”两种表达方式。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抱怨的真正含义是“他不服从我的命令”、“他不听从我的控制”。

  您有没有从上面的两轮对话中感受到,当我们被命令时或被告诉是,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变得很僵硬,而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抗拒。当我们被尊重地提问时,我们的身体是放松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被尊重、有能力、更愿意去合作。

  以上第二轮话术,就是正面管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启发式提问。

  使用启发式问题的有这么几个原则:

  首先,不能预设答案。孩子很聪明,能听出你把命令句式换成了疑问句式,他感受到的还是命令。有家长会问,如果孩子给出的回复是我特别不想听到的,那么怎么办?其实这是一个机会,了解冰山下面的东西,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我们才能进一步正确应对。

  其次,不能在自己与孩子情绪烦躁的时候提问。应该在积极的暂停后,双方情绪平静之后再提问。

  最后,启发式问题是要发自家长内心的。表达出我们的同情和接纳。我是真的相信我的孩子,我是启发孩子的思考的。

  其实,启发式问题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是给孩子自主选择的。

  第一轮的话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上和下,父母发出命令,要孩子去执行;而第二轮,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一起去探索。平等和尊重是双重束缚,当被命令时,孩子的尊严时受双重打压,你的命令我去做,没有面子,我不去做就会被罚。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有这些:

  你当时想要做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你怎么才能把这次学习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提出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我们尽量使用“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而不要使用“为什么”。

  因为为什么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指责,当我们用启发式问题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观点是感兴趣的,那它就开始发挥效用了。

  启发式提问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想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结果和惩罚强加给孩子。

  与此相比,孩子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自己想出来解决办法,他将更加愿意执行。而且整个过程给孩子的感觉都是积极和正面的。

结束时的话

教养孩子是一场修行

\\

  亲子教育这个话题,它要求我们父母的变化是在思维和行为两个层面都要共同发生的。

  怎样做才能避免教养中的亲子争斗,今天我们分享了三个工具:

  (1)专注于问题的解决

  (2)积极的暂停

  (3)启发式问题

  其实,《正面管教》一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工具,例如:转移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们事先参与、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寻找积极的方面等等。

  一些家长会说,您的课我很认同,这些工具我都能听得懂,但一到孩子让我恼怒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的确,知易行难。正面管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实践过程,绝无可能一蹴而就,学会了一个技巧就能改变已经形成的教育困境,是不太现实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要改变我们做家长的思维和做法。

  如果大家是希望在这几节课里学到的几个技巧,就能立马让孩子听话,这确实是做不到的。

  为什么我们一直啰啰嗦嗦的在反复强调和善而坚定,强调相互尊重,强调让孩子“自立”,这是正面管教的“道”。只有在我们修正了“道”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技巧,也就是那些“术”才能够发挥作用。

  亲子教育这个话题,它要求我们父母的变化是在思维和行为两个层面都要共同发生的。与此同时,孩子的反馈也是检验我们父母到底做得对不对与好不好的标尺。

  所以,打破教育困境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非急功近利可为。

  希望大家明白,尝试用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教养孩子是一条有效的道路,但往往是知易行难。您不要因为不能灵活使用而有挫败感,如果您能及时觉察到自己的不当做法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我和您一样,也在努力的践行,努力让自己做到对孩子和学生“和善而坚定”。

  教养孩子,也是一场修行!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