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课后辅导,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

发布:2019-12-19 / 点击:次 / 来源:

\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总结了些许经验,在教学中“课后辅导”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它的意义在于:

  1.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盲区,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根源,然后对症下药;

  2.熟悉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教好学生;

  3.反思教学。教学相长,课后辅导是教学系统运行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辅助部分,它有助于老师课前提前预设,课后及时弥补。

  第一个问题,我要辅导谁?

  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根据学校的学生梯队建设抓掉线生。若对掉线生再细致分类,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方面又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就像医生开药方前要通过“望、闻、问”充分了解病人病症一样,老师也可以采取“望、闻、问”的方式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望”,观察近期该生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作业情况、时间观念等;“闻”,通过其他同学了解该生近期状况;“问”,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发现其问题所在。辅导学生也需要备课,辅导之前,一定要充分调研,只有找准学生问题根源,才能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实现高效率的辅导。

  第二个问题,我究竟辅导什么内容?

  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孩子,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课前到黑板前默写或投影展示听写。听写最能暴露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对易错点进行强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因为不想在班级同学面前丢脸,他们就会在课下格外下功夫。适时地对板演学生的书写字体及正确率进行表扬,这会使他们在获得一定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看到了我的成长与进步”。

  2.小组结合,互相督促。既然孩子的问题具有共性,那么不妨以小组的形式督促孩子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提醒、互帮互助,营造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同类问题同时解决,既有效地克服了个体的懒惰,又便于孩子们实现合作共赢。

  针对理解能力欠缺的孩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老师单独反复给学生讲解。每个来问问题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颗一心向上但又担心老师责备的紧张心情,这个时候,老师的态度就格外重要。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先攻心,打消孩子的顾虑,继而以耐心的讲解以及鼓励性的话语,对问问题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2.学生给老师讲题。当角色变换之后,这也意味着教师要采取启发式的发问方式,引导着孩子给自己讲解。通过讲解,梳理他的思路,发现他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一个能给别人讲清楚问题的孩子,必然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主张学生“好为人师”。

\

  针对学习方法不当以及学习兴趣缺失的孩子,采取:

  1.单独辅导。这有助于在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中全面了解辅导对象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而给出合理的建议。

  2.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如在背诵方面,提供理解记忆法、提纲挈领法、关联词提示法、分层背诵法等多种记忆方法;在知识整理中,帮助孩子画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的框架,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从老师、小组到家长,从巩固基础、训练思维到寻找学习方法,这些都是从外力方面对学生加以辅导。但是,课后辅导仅仅在外力方面下功夫就够了吗?显然远远不够。课后辅导的核心,更在于提升学生的内驱力。内驱力不足,功夫没少费,照样是治标不治本。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内驱力?

  首先,需要建立学生学习的初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开学第一课,我们就在培养孩子对学科、对老师的兴趣,这也将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趣味以及美感的学科,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故事、补充一些文化常识、加入配乐诗朗诵等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投学生之所好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亲其师,也就信其道,有了更充分、更强烈的学习动力。有些老师的魅力,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往那里一站,就有很强的亲和力,学生想要亲近。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具备这种亲和力。

\

  1.和学生谈话时,要微笑、赞美,不时用肢体语言拉近距离。比如给学生整理衣物、轻抚学生,让他放松,打破与老师心理上的隔膜,放下防备心理。

  2.寻求学生的帮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比如让学生拿一下水杯,抱一下作业,这些都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心里有我”。

  3.交谈的内容领域要广,寻找共同话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时我们真得敬畏自己的学生。偶尔,我们不妨当一回学生的崇拜者,倾听他津津乐道地给你讲他喜欢的球星、电影。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

  4.参加集体活动,拉近彼此距离。记得有次班里有个男生考试语文学科一而再再而三掉线,周末作业也不能及时上交,于是,一场“约球”就进行了。课外活动时间,忐忑不安的他朝我走来,“你会打羽毛球么?”我问。他停顿了一下说:“嗯?小时候打过。”之后,我们没有谈作业、没有谈成绩,只是愉快轻松地打球。接下来,他的转变着实使我诧异,及时交送作业,而且还主动找老师询问问题。陪学生经历他们的青春,见证他们的成长,这群具有敏锐感触力的孩子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馈。

  5.培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我们需要时常给学生一种信念:“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都在,无时无刻。老师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信任与兴趣建立起来后,再来谈学习就会容易许多。

  其次,需要树立自信,端正学习态度。

  1.戴“高帽”,放大优点。例如,给班里正直的孩子不断灌输“你是班里最具有正义的孩子”,然后不断叙说事实证明他的正义感;给经常发言的学生重复“你是班里最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你的思考具有深刻性。”

  2.不吝表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个性化辅导。在具体方法指导下给学生设置一定程度上他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其获得成就感。他们就会学得轻松,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4.创设平台。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有参与感,培养学生自信心。

  当然,还需要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目标。

  1.树立榜样。其一,同龄人的榜样。其二,名人的榜样。

  2.培养学生的格局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大格局、大眼界,具备宽阔的胸襟以及责任感。

  3.营造危机意识。同一梯队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方法,找到差距。

  4.共同制定小目标。由学生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以及长期规划,老师家长给出意见并监督。

  在发掘学生内驱力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是充满爱的;在和学生交谈时,老师是要和善而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关心是真诚的,对他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学生才能对我们敞开心扉,自由表达他的想法,辅导才能深入其心。

  第三个问题,什么时候进行辅导?

  课后辅导要抓住时机。不同时期,辅导内容、辅导对象和辅导效果都不尽相同。

  时间一:考后“分析原因”

  分析班级普遍存在的优势、劣势,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并提出有效建议,明确下一阶段的方向,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接着抓掉线生,将学生分类,按照前文提到的方式加以辅导。

  时间二:平时“评点作业”

  平时的辅导,最重要的就是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解。 老师布置了作业,批改要及时,反馈也要及时。对学生所犯的共性错误,及时指出,反复纠正,使学生有所警惕,同样类型的题目,今后不再犯。

  时间三:考前“张弛有度”

  考前一周“压”,教学、班级所有的事务,作业、课堂纪律等都要紧抓,给学生营造一种紧张的复习氛围。

  考前当周“松”,主要是鼓舞士气,给学生做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能轻松上阵。

  关于课后辅导,且行且探索。在时间的长河中,我时常告诫自己,经验是不断累积的,但是在经验的洪流里,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自己,不要忘了曾经从哪里出发,又将要走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