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正面管教|探索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

发布:2019-11-27 / 点击:次 / 来源:

\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他们也很容易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理性看待学生的不良行为,积极寻找其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帮助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什么是不良行为

  初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表现有:课堂不专注或扰乱课堂秩序、不交作业、沉迷游戏、给同学起外号、撒谎、逆反、厌学等等。如果我们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简单的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一定的惩戒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正面管教》中把不良行为定义为: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由此可见,学生不良行为是学生内在情绪或困惑的外显,我们应该理解并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因失望、缺乏技能、原始脑操纵、发展适应性而产生的行为,耐心分析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学生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感觉到被帮助而不是被惩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

  二.正确看待学生不良行为,寻找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彭同学懂礼貌待人真诚,虽然偶尔不能按时交作业,但往往会在第二天交上。但该生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频繁出现作业交不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经了解,彭同学反映近期时间太紧,作业任务量大,自己想集中注意力学习但总会不由自主的出现跑神儿。我认为这孩子就是在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在坏情绪即将爆发之际,突然想起“原始脑”三个字。

  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原始脑的控制,我先让孩子回去想一想期末复习的计划,也是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冷静之后,重新审视这个孩子的行为,发现这几个不良行为的共同点就是静不下心来。导致其无法静心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呢?

  我通过与这个孩子周边同学谈话以及查阅其每日随笔的方式,发现这个孩子非常想好好学习并迫切期待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面对语文阅读总是得不到高分、数学的计算总是出错、英语的文本理解不了,甚至跑步和跳绳达标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去规划、复习、提升,进而表现出过度焦虑的情形。

  基于以上了解,我再次找到了这个孩子。首先,我肯定了他前期的努力,认为他特别有潜力同时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听到这里,他用眼睛望了我一下,虽然随即闪躲但眼睛里也闪着希望的光芒。其次,他能够分析出自己各科的弱势说明他是一个具有自我认知并有进取意识的孩子,我鼓励他分析各科薄弱点形成的原因,并尝试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针对他各科的薄弱点和其每日可支配时间制定了复习计划,明确了每天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一周需达到的复习目标。

  计划执行过程中彭同学很努力,他跟我反馈说“感觉自己每天过的都很踏实,很有力量,没有时间焦躁了。”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

  三.分享几点收获:

  1. 平等、尊重的对待学生

  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的前提是要区别改的是“人的不良行为”还是“不良行为的人”?老师不应带着有色眼镜、持有傲慢的态度,时刻谨记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比“做了什么”更重要。学生对于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想法往往是错误的,其行为方式达到的效果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想要有所归属但不知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学生。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探寻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致力于改善其不良行为而不是对他本身做出反应时,学生才会感觉到被理解,才能赢得学生的合作。进而和学生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2. 关爱每一个学生,及时鼓励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在随时随地的做着决定,同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班级里要多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爱与支持,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适时暂停

  大多数时候,学生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孩子的问题往往与大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既然我们要学生学会控制他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的行为并对自己及学生的行为进行充分的了解。

  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能够成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将我们的不当行为转变成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行为,并且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这样我们才能够梳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假思索的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过激反应。因此,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法华经》有文曰:“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希望自己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能够找到更多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学生心智“灰暗”时帮助其点亮“心灯”,支持学生稳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