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怎么办?

发布:2019-02-18 / 点击:次 / 来源:

\

  我想有个好成绩,又不想学习;

  我知道自己该学习,但迟迟无法开始或没办法持久地投入进去;

  我在学习上一遇到挫折,就想要放弃。

  ……

  学生对学习没有内在的兴趣可言,学习只是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期望,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或为了与同学竞争。面对知识学习时的上述几种状态对于中学生来讲是很常见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内部动机不足,亦或是学习内驱力缺失。

什么是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指可以引起学习行为的一种内在刺激或动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学习内驱力分为三种: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提高才能的欲求)、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其中,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创造性,而且内在动机驱使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业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心情也会更愉悦。

为什么一些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比另一些学生更强?

  1.是否拥有较强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探究的先导。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好奇心看作内部认知动机,认为好奇心是儿童试图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所引起的认知不平衡的产物。

  研究者发现那些充满好奇的学生在阅读和研究的时候会积累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好奇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引起的发现和探索会驱使着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是为什么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成绩会越来越优秀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学生“都听懂了、没有问题”的课并不算是一节好课,能激发起学生思考、好奇心的课才是,学生好奇心的保护或保持也跟家长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

  最近一部很火的电影预告片《什么是佩奇》中,在偏远农村的爷爷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开展了一场关于什么是佩奇的探索之旅,好奇心驱使着他通过查字典、广播、询问小朋友、城里人来寻找答案。探寻佩奇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爷爷寻求答案过程中的那份迫切和执着,这就是好奇心的力量。

  2是否有清晰、恰当的目标设置

  目标对内驱力的影响是通过目标的指向性、增强动力性和持久性等实现的。第一,目标能够引导个体注意并努力趋近与目标有关的行动,远离与目标无关的行动。研究发现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对“和目标有关”的材料或技能的注意及学习均好于“和目标无关”的内容的注意及学习。第二,较高的目标比较低的目标更能导致较大的努力。第三,目标影响坚持性。当允许参与者控制他们用于任务上的时间时,困难的目标使参与者延长了努力的时间。第四,目标激励人们发现或使用与目标相关的知识或者策略。

\

  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其演讲“不怕人生的转弯”中就多次提出了目标对其动力的影响。八岁时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而出生在一个偏僻、贫困的世代务农的家庭中,他的理想和追求一次又一次的被父亲否定或嘲弄,但最终还是凭着信念的坚定和实践的持续而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人们评价他为“天生的作家”,林清玄不以为然,他说自己的成功来自于立志以来每天的写作练习,小学时要求自己每天写500字,中学时每天1000字,大学时每天2000字,毕业后每天3000字。我校已经推行一年的“随笔十分钟”活动也是希望学生能坚持写作练习。

  3.是否有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

  学业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成功完成给定学业任务所需能力的自信。研究表明具有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初中生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学习,能为自己主动设置更高点的学习任务,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业中,可以从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同时他们在学习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坚持。还有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他们会潜意识地夸大任务的难度,担心失败,学习内驱力因此而受损。

\

  具有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同学在面对学业的失败时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而是会将其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他们对自己充满了希望,相信自己通过更加努力会变得更优秀。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告诉我们导致绝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痛苦。那些高学业自我效能的学生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仍会选择一次次地战斗,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而最终他们的坚持都换来了更优秀的自己。

  4.是否存在来自于家庭和教师的过度控制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都有自主和自我决定的需求。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出于自我决定时,学生会更关注于学习任务本身,更好地投入进去。而诸如“你必须听我的,我说的对,按我说的做”这些外界的“过度控制”会损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来对学业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受到过多的控制,会使其忽视内在兴趣,而更多关注外部的管束,从而削弱了学习的内驱力。当外部的管束不再出现,其内部的兴趣已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出现外界越控制,学生越失去学习自主性的恶性循环。

\

  前不久,一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在网上被疯狂转载。受到作者的鼓舞,许多家长看后又重新投入到了吼娃战斗中了。但被家长“推”出来的好成绩可能正在摧毁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孩子不再为内在兴趣而学,而是为了避免父母和老师的指责、唠叨和说教。就像另一篇回应此文的文章中所说,与其“推娃”不如“听娃”。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家长成为陪伴者与支持者就好。

  5.是否有较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与他人相联系的感觉,关心和被其他人关心,与他个人和自己的团体有一种归属感。Harter认为,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离不开支持感和归属感的作用,人们一旦拥有自我价值感,就会产生一种一般性的积极情感与动机状态。研究表明,同时受到父母、同伴支持的学生比单独受一方支持的学生、单独受一方支持的学生比两方支持都没有得到的学生对学习活动更投入,并会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反之,同伴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缺乏学习兴趣、无归属感亦或是从父母那里获得较少的学业鼓励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产生消极影响。

\

  老师、家长及同伴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中学生更从容、自在地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同时出于信任、尊重和关心而产生的归属感,也使其更愿意接受来自这些支持源的信息与信念,如家长与教师的学习观与价值观。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如果同伴们都学习较为努力,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或者满足其归属需要,也会倾向于努力学习。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让学生组成团队来相互促进学习,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何提升学习内驱力?

  1.保护与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看似个人的心理特征,但实际上学生的好奇心与成人的鼓励休戚相关。斯滕伯格提出,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不是拒绝回答,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对新颖、不熟悉的刺激物或开展新奇的活动,有利于引发其好奇心。皮亚杰通过心理实验发现,儿童对自己发现的东西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容易被积极地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

  2.优化目标设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目标的设置要把握好明确度和难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对教师而言,应指导学生根据SMART原则建立长期、中期和近期学习目标,同时监督目标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与鼓励;对学生而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涯规划能力,为自己设定清晰具体、难易适中的目标。研究表明当任务处于中等程度困难时,个体会产生最高水平的努力。 当个体为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时,比告诉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更促进自己的学习。

\

  3.提升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体验远比失败的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设定有一定挑战性又不会太难的目标,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体验到成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分析,避免把问题归因于“能力”,避免对结果的直接批评和否定,指导学生理性分析得失或从错误中学习;提供不同层次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分享直接经验,但要考虑到榜样的特征并重视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学业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同时认识到这本身是有待学习的,而不是外界强加于自己的,学习兴趣会在不断地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出来,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

  4.提供自主支持

  自主与自我决定是人的基本需求,会引导个体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活动。教师和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可减少控制性的语言(如你必须、应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另外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例如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需要不断地复习与练习,同时相信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5.构建积极的人际支持

  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是学生进行学业学习、不断自我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们渴望真实的自己在学校与班级群体中受到肯定与重视。通过接纳、鼓励、关怀与帮助等方式,教师、家长、同伴都可以给予学生人际支持;通过学校、班级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在互助合作、沟通交流中逐步形成共同体,增强情感联结,提升班级归属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致力于学生学习内驱的提升,就好像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我愿意”的种子,种子的萌发和茁壮成长需要外界环境的保障,教师、家长在指导学生发展过程中如能有意识的按照文中策略予以实践就有更大可能收获“我愿意”的果实。愿你我同行,用科学的方法、温柔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去真正唤醒、呵护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