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问题面对面 | 学生的学科兴趣从哪里来?勤奋和坚持

发布:2018-05-03 / 点击:次 / 来源:

\

| 编者按

  当下,一些人都会这样认为:孩子某一学科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学习困难,主要是没有兴趣,不喜欢这个学科。

  然而,大量的研究和实例证明,孩子某一学科学得好不好,其实有没有兴趣并不重要,因为不论一件事你是否感兴趣,在深入研究时都不会总是有趣的,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辛苦。

  所以,所谓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有,也只能算是起点。东枫杨的老师们的思考和实践最起码告诉我们:离开勤奋,离开坚持,培养不出孩子的学习兴趣;离开勤奋,离开坚持,即使有兴趣,也极有可能成为“三分钟热度”。

  “只有努力才能让兴趣选择你。找到兴趣,并为自己的兴趣坚持不懈,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坚持让孩子养成自律、自我规划的习惯,让孩子在心态上化被动为主动
\

  韩文文(政教与学生发展中心老师):学校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做每日规划,督促他们制定小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从实施效果看,学生们每每达标都会受到鼓舞,进而引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从东枫杨学生做的自我规划看,能引发学习兴趣的目标规划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明确性。目标越清晰,越明确,学生越能够准确抓住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出的努力。比如,将“下一次月考我要挤进班级前5名”具体细分为:“英语这次错在单词认识的太少,导致拉分太多,那就利用接下来的零碎时间多背英语单词”、“数学计算错误率太高,下次我要利用大块时间多做数学计算题,提高正确率”等等。

  二是衡量性。目标要量化,一日规划完成度需具体的可衡量标准来衡量,“英语单词可早操前背诵,每天10个,晚上回寝查看一日规划,在这段时间内的完成度怎么样”、“计划用午休之前的30分钟计算20道计算题,检查在该段时间内完成度和正确率”等等。

  三是可实现性。目标是通过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锻炼才能达到的,一日规划的实施就是通过这些计划的引导而达到最终目标,要求一日规划要可实现性,不要定过高,压力太大的任务,例如30分钟内可以写一篇作文,但是计划中却只给了20分钟,任务是肯定不会完成的,学生会产生压力,以及懈怠。

  四是时限性。每一项学习任务、计划的完成都需要规定个时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设置时限。比如:一学期读四本书,一个月就需要读完一本书,一星期就要完成1/4的内容……,加入这些,学生们的长远计划和一日规划就能比较契合,不至于只顾低头完成,忘了远处的美景在等待着。

  冯文静(语文老师、副班主任):巧借“外力”,携手助力孩子养成自律、自我规划的习惯。这里的“外力”主要指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作为班主任,他们更了解本班学生的强弱学科和特点。通过学科老师深入与班主任交流,客观的提出与反映问题,班主任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长短板,从与学生课下谈天、班会主题的制定到班级纪律的规范上,都能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供合理的方向,解决共性与个性问题。

  作为家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周末时间利用的引导和榜样引领上。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制定的家校联系卡、与老师的沟通等方式了解学校本周的计划,督促学生落实学校的要求,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时刻营造一种爱学习、求上进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助力学习兴趣的生成。

关注学生,从心开始,塑造孩子成就感,帮助孩子树立“学科自信”
\

  刘 畅(数学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具有“求价意志”,当人们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价值认识的越清晰,越深刻,就越能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并最终实现活动的目的。

  所以,课上多鼓励、多表扬,多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给学生足够的成就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就拿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来讲,因为一次没有回答出来老师提问的问题而失落沮丧、伤心落泪,我及时发现并给予安慰和鼓励,告诉她发现问题不仅不可怕,更是获得进步的契机,在不断的鼓励与引导下,这位内向的小姑娘对数学越来越有信心,数学成绩渐入佳境。

  另外,课下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通过正面直接了解,侧面旁敲侧击,多方位、多途径的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牢骚”、“吐槽”,并理性思考,辨别其中的“真”问题和“假”问题。

  冯文静(语文老师、副班主任):想学好一门学科,对这一学科感兴趣,“学科自信”很重要。

  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难度适宜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学习能力的“舒适区”扩展至“学习区”,让学生在课上有积极思考的欲望,大胆表达自己,并适时做出客观评价。

  课上学生们的回答,时而切题,时而天马行空,对于未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会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是“未审清题意”,或是“未用心预习”,或是“未认真思考”。

  对于用词恰当的学生,我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生动的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揣摩作者意图,一步步接近预设目标,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信”。

  靳会平(地理老师):地理学科实用性较强,且较多抽象难懂的知识,对于陌生的地域环境,学生们有时会难以找到思考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利用身边熟悉的相似环境能让学生更易接受。

  例如,对于月考1地理试卷中14题的“湄公河给下游沿岸国家带来了什么?”其中一个选项是“丰富的水能”,学生对湄公河并不熟悉,但却熟知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水能原理,用熟悉的环境类推出相似的原理,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利用学校地理社团,让学生亲自制作模型,绘制地图,实物教学、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拓展学科知识,帮助孩子深入学习,形成知识网,并以网状知识相互巩固和激发更大的兴趣和更深入的学习
\

  刘 畅(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来讲,单纯的罗列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显得数学高高在上,无法触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所以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我很喜欢数学”的意识。

  像《神奇的幻方》这一类探究课对培养学生兴趣大有裨益,通过“河图洛书”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数学世界,探索数字奥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幻方”,在不断营造的神秘气氛中,一步步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由最基本的幻方扩展到3阶幻方、n阶幻方以及“杨辉斜排法”,将“幻方”与中国古诗完美结合,整节课生动而有趣,学生们在老师搭建的“梯子”上,逐步理解数学的意义,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冯文静(语文老师、副班主任):有孩子常说:“老师,您上课跟我们小学的时候不一样。”其实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一学科,可怕的是利用旧观念“先入为主”的否定本学科。

  所以我更加注重对语文魅力的开掘,让课堂更具“语文味”。通过理解文意、评价人物、探究价值一步步上升层次,领悟文章内涵。

  在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最后一课》时,结合中国的现实案例、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切身感受中国母语和中国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深入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平凡的人,伟大的心”,让学生更能切身处地的了解文中作者要强调的现实情感,与作者、文中人物产生共情、共鸣,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有血有肉有感情,一起探索发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靳会平(地理老师):我每次会利用课前三分钟,徒手绘制该堂课要用的地图,学生们会好奇,老师画的对不对?老师为什么可以徒手画地图,我能不能做得到?采用这种方式,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上。

  再比如:罗列亚洲的“世界之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会有这么多“世界之最”;回顾日本侵略别国的历史,让学生结合日本的地形、地势、特点分析其原因;结合当今时代热点“一带一路”,让学生体会东南亚做为“十字路口”的重要性……总之,联系时政热点、历史文化等有效导入,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帮助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不是一起学习,而是在学习之后能够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

  刘东玲(英语老师、班主任):东枫杨优秀的孩子很多,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本身就有一种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相互激发。但这还不够,还要创造条件。

  初中的孩子对朋友的心理需求比较强烈,可以鼓励孩子以交流学习的方式发展同学友谊。如果这样的话,学哪一科都可以这样切磋,其乐融融。

  我们应该把同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同学参与其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认知。我们英语组推行小组授课,组长负责制,孩子们自己讲解,提出疑惑,解决疑惑。大家的热情很高,效果也很好。

  刘 畅(数学老师):月考之后,我们班开始建立师徒学习组合和竞争组合。起初,我要求班级后十名的同学每人要找一个小师父,一是帮助他们近距离、快速解决课堂听讲和作业中的问题,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有同伴、周围有帮助、进步有希望。

  为了落实这个措施,我会布置一些师徒作业,比如今天课堂上的重点题目或者有思维难度的题目,徒弟要给师父讲一遍。

  所以我们的师徒组,每天要像做游戏一样,徒弟要给师父讲题,并进行打卡记录,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表扬打卡坚持得好的同学。

  慢慢的,师徒组合在自觉的扩张。临近期中考试,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会遇见很多似懂非懂的问题,这样一种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交流,在班级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