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语文教学之用心——《文心》读书报告

发布:2018-04-28 / 点击:次 / 来源:

\

齐景佳

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东校区语文学科老师,201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看到《文心》这个题目,自然就想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文心”的意思是“为文之用心”,“雕龙”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我觉得此处的文心应该也是指做文章需要用心注意的地方,也是作文时的核心。

  《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丐尊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作,在当时颇受欢迎,现在拿来再品读这本书,也深觉获益匪浅。尽管书中所讲尽是一些作文之道,理论性较强,但并不枯燥。

  全书以师生间的互动故事展开,形成一篇篇的小故事,读来颇具趣味性,对语文教学中语言学用的文艺性问题也深具启发性。

阅读与触发下的写作

  所谓的触发,是指在自己读书或是看到听到某事时,所产生的感触、感想,即由一件事联想到其他事。这对写作十分重要,我们读到一些文章或作品是一定要有所感悟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读书,只是在单独看字而已。

  正如文中所说:“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的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不错,读书意在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找到情感共鸣。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读书不得其法。读书应有批注,批注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应有读书笔记,不用长篇累牍,只用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只把书呆读并无意义,应读活书,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或是书中那些触动你的细节,从中得到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从而作文,不管有没有别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样,只要是自己所思所得,就是属于自己的新的见解。

  当然,触发,并不是只能从阅读中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要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即在眼前的万事万物中获得触发。就像古人写诗常常是触景生情,看到落叶便生忧思、离别或衰老,见到明月便遥寄相思或抒青云之志,正是这样通过常物的触发,体会其中意境,抒发当时情感,情与意与知互相交融。

  这样做出的文章才更加的动人,更加真实而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这样才能避免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记流水账,拼凑,情感虚假的问题。所谓由触发来作文,才是文章的核心。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

  学好语文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广告牌上的一个错别字,也许是同学口中的一句方言,也许是一句歌词,其中所含的语文知识是不可计数的,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语文”二字,它包罗万象。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修辞、生字、成语,读音、停顿、符号,都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语文,我们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的同时不能忘记那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比如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用词、礼貌等问题,跟别人写信或发短信要注意语法、字型等问题。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语文的修养,语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处处学习,积累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此同时更要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发现美,表达美。把语文当成一种艺术而非只是一门学科来对待。这样,我们就能离语文更近一步。

语文老师的教与学

  《文心》这本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学语文、怎样写作,同时也启示着老师该如何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细细品读,发现每篇文章中王先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有着不同的启发,比如王老师教诵读,在一所古寺,清晨万籁俱寂时,噫吁长吟,学生见后,深受感染,师生共读,而王老师适时作出指导,所谓教学相长、学教于乐,如是。

  想起刘占泉教授的一句话:“语文课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文老师的第一要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离开语言,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而诵读为语文学习插上了翅膀。

  教学写作不能与生活脱离,但也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作文应该是自由的。“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原来就有的”。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作文体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与意趣,表达自己。

  自古以来,教强调的是老师,学强调的是学生,但教与学实应亲密结合,学生与老师的配合,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受益多少。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就像文中的乐华他们一样,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先是一起讨论,然后再分配任务,自己整理得出结论之后才去请教他们的先生。王先生看过之后提一些意见,然后他们再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或是有时候对于王先生提的问题产生质疑,大家一起讨论然后解决。

  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值得倡导的,师生相长,教学相融。有问题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语文。

  “文心”不只是“为文之用心”更是“语文教学之用心”。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提升,甚或是对自己的认知,对人生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我更需学会教学融会贯通、知行合一,知其难,但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