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习惯养成教育,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片面

发布:2018-02-07 / 点击:次 / 来源:

  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以来,各中小学都普遍开展了起始年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对此,在郑州,坊间流传最“有名”的当属郑外及郑外的枫杨学校了。

  通过近一个月对枫杨东校区的观察,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有名”即“有效”;也更加体会到,习惯养成教育,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片面。

\

  习惯养成教育与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怎么样啊?”这是大人们见到孩子或者见到别人家孩子经常问候的一句话,就像见了面问“你吃了吗?”一样平常。

  但是在东枫杨,学生入校一个多月来,学校的大会、小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怎么样、有变化没有?”

  下面是我摘录的东枫杨初一年级“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内容的目录:

  1.听讲;

  2.自习;

  3.零碎时间利用;

  4.周末时间利用;

  5.早读;

  6.课前三分钟;

      7.作业与纠错;

  8.时间规划;

  9.桌斗物品摆放;

  10.复习;

  11.考试分析。

  当然,这11个方面还有更为细化的内容,让学生既知道该怎么做,也能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仔细品读,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多少个习惯,就是多少个提高学习成绩的秘诀,就是多少个终生受益的成才方法,就是学校送给成长中的学生多少个最好的礼物。

\

  可能还有人质疑:“学校最终注重的不还是学习成绩吗?”不错,但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学习成绩那可是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伴随着“学习习惯养成月”活动的开展,学校迎来了第一次月考。面对这次月考成绩,学校确实比较重视,有试卷讲评课,有学科分析,有数据提示,还有面向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班级分析。

  但学校最注重还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并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做好卷外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心态。在教师会上学校专门亮明了3个观点:

  1.分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找出问题更重要,80分未必代表学得不好,一个知识点没掌握不要紧。但好多个知识点不扎实,就必须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找原因。

  3.98分和100分的差距可能比想象的大。失了一两分,不是没有掌握知识点,而肯定是书写习惯、理解习惯不好,反而更应该关注,时间久了影响会更大。

  由此,与其说郑外和枫杨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倒不如说,或者更准确地说,学校更加关注的是从学生学习成绩中反应出来的学生的学习习惯。

  这也许是郑外和枫杨尊重教育规律的一个生动反映吧!

  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

  “育人还是育分?”当下一些肆意割裂、肆意对立的教育观点到处充斥。

  如果按照有的地方常规的、形式的德育检查标准来衡量东枫杨,很有可能不合格。因为,这个学校最起码连德育课都没有。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育人为本,德育第一,在这里反而体现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细致入微。

  这是东枫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关于学生日常生活礼仪的规范标准:自尊自爱,内外兼修;文明尊重,互敬互爱;勤奋节俭,知理明义;遵规守纪,安全防范;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学校不仅有针对学生整体的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也有针对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具体要求。

  例如,学生的就餐习惯要求是这样的:“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购取营养餐,杜绝浪费;购餐排队、饭后送餐盘,不随手丢弃废弃物;若饭菜倾洒,请及时与餐厅服务人员联系,做好地面清理、摆放标志物等后续工作……”

  再比如,晚自习后的生活指导,从晚自习结束铃声起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总共20个提醒事项,并且每个事项还提醒了相应的原则。如“熄灯”事项的提醒原则是这样的:“熄灯即息声,这是郑外、枫杨历届校友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一种文明,如果你做不到,你从行为上还没有达到郑外人的标准。熄灯后说话首先是影响他人、给别人添麻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

  所以,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知行合一,这其实是“育人”的一种境界。

\

  事实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无预设的一种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所说的品德,即学生的道德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东枫杨的德育更多的是“隐性”的。走在东枫杨的校园里,你会发现,学生见到师长肯定都打招呼,有困难的同学肯定能够及时帮助……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礼貌、诚实、善良、互助、尊重他人、富有责任感……这些优良的品质一点也不少。

  真正的德育是润物无声的,是融合在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是实实在在的。“这里的阳光也可以教育人”,这种氛围也正是郑外和枫杨最大的迷人之处。

\

  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管理

  多数人谈论一个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时,最常说到的就是“这个学校管的比较严”或者“这个学校管的比较松”。其实松与紧都只是表面的。

  我第一次拿到“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方案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好严格啊!”

  首先是“多”。仅行为习惯养成内容,就有这几个方面:自习课、就寝、常规量化,其中常规量化检查又分为早操、课间操、下午预备唱歌、眼保健操、物品摆放、教室卫生、卫生区、仪容仪表及餐厅就餐。

  其次是“细”。例如“桌斗物品摆放”的要求细化成这样:“左书右本,中间放文具,桌斗无垃圾。资料上下整齐,大的在下,小的在上。桌面整洁,只摆放本节课需要书和文具,不堆积。”

\

  但细细探究,“多”和“细”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规范。 “多”就一定严吗?学校只是将一个大饼切成了许多块,对于学生而言,还是那一个饼,只不过吃起来更加方便。“细”就一定严吗?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整理物品,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规范与严格有一定的区别,严格是毫无章法的发号施令,而东枫杨这里明显不是。

  另外,严格有一定的被动性。东枫杨这里的学生养成教育责任人,除了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教处老师外,更多的责任人角色则由学生来充当,如教室卫生、预备铃唱歌、餐厅纪律、桌椅物品摆放、课间操等全部由班干负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

  所以,看似严,其实是规范。规范不仅体现在内容的规范,也体现在方法的的规范。对于学生而言,规范化的过程总归是伴随着痛苦,但是如果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庆幸,这种“不得不”的“严”,其实就变成了“还好”。

  习惯养成教育与教育方式

  提及教育方式,自然会想到“填鸭式”、“漫灌式”、“棍棒式”、“一刀切”等等。

  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浩大”工程,上面已经提到,东枫杨这里没有毫无章法的发号施令,但更没有“填鸭”、“漫灌”和“一刀切”。

  学校认为,“习惯”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很高深、很虚幻的概念。要真正让学生从中得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那么,这一“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从时间角度分析:时间跨度一个月,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学习结束再进行下一个主题。基于每周的主要目标和相关指导意见,各班班主任可根据各班情况自行分解落实。本月活动结束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不停止,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化的行为,这也是学校开展本活动的终极意义。

  从养成周主题分析:第一周和第二周学习习惯培养主题为:听讲、自习、零碎时间利用、周末时间利用;第三周学习习惯培养主题为:早读、课前三分钟、作业与纠错;第四周学习习惯培养主题为:时间规划、桌斗物品摆放;第五周学习习惯培养主题为:复习;第六周学习习惯培养主题为:考试分析。

\

  可以发现,周主题由最初学习如何听讲、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如何早读、作业纠错等,到后来的如何复习、如何对考试分析,这是一个学生一学期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渐养成。

  所以,无论从时间的跨度要求上,还是养成主题的逐步推进上,亦或是学生的“潜移默化”,学校并不是希望学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是通过将“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的几个方面细化,循序渐进,逐一攻破。

  再从实施角度分析:学校通过班主任牵头、其他工作人员协调配合的方式促进活动的开展。无论是谁,无论是常规检查、问卷调查、随机抽查,都会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老师。班主任教师根据反馈及时纠正不同学生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

  所以,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非是一刀切,而是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班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最终实现各个班级的协同发展。

  由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在学科教学等方面学校也定会如此。

  习惯养成教育与学生评价

  如何评价一个学生?似乎很简单,又似乎很复杂。近年来“绿色评价”、“增值评价”等概念层出不穷就说明了这一点。

  仅就习惯养成而言,东枫杨是如何评价的呢?

  学校校务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行为习惯养成月’活动不能只讲要求,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训练、检查、反馈、表扬、评定,努力向目标、过程、评价序列化的方向、向课程建设的方向发展。”

\
\

  在东枫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被视作学校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评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为准绳。

  从具体操作看,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学校采取重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讨论与反思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多方位的督查,既要学,也要思,既要批评坏的地方,也要表扬好的地方。

  另一方面,学校考核方式是可操作化的。学校制定有详细的、量化的学习行为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考核标准,由专人负责检查,定期进行检查与评比活动。例如,学生自习课行为规范的评价,对于不符合自习规范的行为,出现一次问题扣1分,每天巡查。

  可见,“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是有血有肉的,既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与否,也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所以,在这里,学生没有好与不好,只有规范与不规范。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郑外模式”吧!这也正应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的一句话:“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