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别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特别关注 >

行政老师:学校里不可或缺的一群人

发布:2020-10-27 / 点击:次 / 来源:

  如果把学校比作舞台,那么,台前有教师和莘莘学子,而在舞台的幕后,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分布在校办、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他们就是学校里的行政老师。

  学校行政老师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但教学环境、校园文化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服务。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与之相联系的各个环节的运转和发展。

  另外,学校从办学风格、治学态度、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向社会反馈和传递着信息。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学校行政老师的素质和形象,它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

\

  在当今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人才的客观现实面前,学校行政老师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分享几位东枫外国语学校行政老师的工作体会,以期对学校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修养的内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会倾听,解决与教师的沟通问题

文字:侯云燕(东枫教务处老师)

  我在教务处主要负责联系和服务年级工作,内容可能包括的较多,但是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跟教师的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与教师的沟通并不是全部都很顺畅。这其中当然会有表达不清晰时造成的不配合或者争吵,也有对方需求表达不明白时的矛盾,也有自我习惯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冲突。

  卢森堡教授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NVC),表达的具体实施步骤是:观察(注意区别观察与评论)、表达感受(注意区别感受与判断)、阐述哪些需求未获得满足(区别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需求)、表达我的请求(可以让对方给与反馈)。

  当我们在沟通表达的时候,我们既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也要学会倾听对方,确保双方目前都处于一种适合沟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愤怒或者带着标签。

  对一个长期交往的教师群体,其实很难会没有一个固定的认知与评判。比如这个老师提交材料不及时,是个不遵守规定的人;这个老师上课总是迟到,没有时间意识;这个老师说话时总是含混不清,表达能力欠缺……

  所以,在与教师沟通时第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摒弃那些固有的标签,而是把每一次沟通都当作是第一次的交流,是就事论事,是从本次沟通里明确对方的需求和我们双方都赞同的解决方法。

  我想这个应该是不容易的,但是确实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与教师进行沟通中出现矛盾时,我们要试图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中立的态度,思考我们的哪些需求没有满足,是否能够通过对方的其他做法进行弥补。

  别人的行为刺激到我们,并不是行为本身刺激到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被尊重的需求。

  这个时候,如果通过一味的指责,那么对方只会因为保护自己的自尊、权益而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方愿意去完成你的需求,那么他内心也是不开心,被动的。这种情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去摒弃固有思维和表达需求,我们也要做到在倾听的过程中,避免对教师表达时的随意判定或者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述。

  通过倾听,我们才能够了解语言背后教师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面对冲突是难免的,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对他人或者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人的需求或价值观。

  所以,在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要有技巧,避免急躁的情绪,越是着急或复杂的需求,越需要先确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明确了需求再理性地梳理脉络、分析受众的接受能力、理清表达自己需求的路径或方式。

  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是对自己看到的事情的陈述,而评论是对自己观察的事件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已经变质。并且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缓和需求。

  就像很多时候老师会在晚上十点多发信息问一些问题,说实话,长期以往很影响我的生活,积压在内心,会逐渐变得烦躁,尤其是一些通过自己查看下发的文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想长期以往我内心迟早会爆发,所以,我也要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总之,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摆正心态,保持初心。避免道德绑架,避免用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去评判他人。

  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我们也要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那些回避责任的语言,否则长期暗示自己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要学会为了解决问题和需求而沟通,不是为了发泄情绪。

  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

\

开心或难过,都根源于你的需要

文字:许歌(东枫政教处老师)

  在我们学校的“暖心工坊”家庭教育公益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到非暴力沟通。在听课的40分钟时间里,我不断地想到很多我和周围人交流沟通的情景,我意识到诸多人际交往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得到改善。

  当我们在沟通中被自己的情绪“绑架”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怒、伤心、失望,我们的感觉会更糟糕。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来源于什么时,我们就可以从根源上疏解这些情绪。

  我们要清楚这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的情绪是因为我们自己产生的,而不是因为别人或某一件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归结于外部,例如:“你迟到了,我很生气”、“朋友叫我外号,我很难过”。但是,真的是这个外部事件导致了你某种情绪的产生吗?不是的。我们身边很可能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并不会因为对方迟到而生气,他们不会因为被叫外号而难过。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所以,外部事件本身不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情绪。

  那我们的情绪到底来源于什么呢?

  艾利斯的ABC理论说,是我们对这件事的信念或想法,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情绪。面对被朋友叫外号这件事,甲的想法是“朋友不尊重我、朋友在欺负我”,那他的情绪可能是难过或愤怒;乙的想法是“朋友叫我外号是因为我们亲近”,那他的情绪可能是平静或者开心。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我们想要让处于消极情绪的自己感觉好起来,我们需要做的是转变对事件的想法。很多人都用过这样的方法,不过多数时候我们会觉得转变想法很难。

  如果更深入地分析,我认同:情绪根源于自己的需要。

  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而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我们常常拥有积极情绪。如果我们在很生气的时候,注意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平静下来了。

  例如被叫外号的甲,他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后,也许还是会有不开心的情绪,但是不会那么生气了。

  注意力在自己的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上时,我们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情绪也会随之转变。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只会越来越生气。

  有时我也会想,打架、骂人、破坏公物这样的行为就是不良行为,看到这样的行为愤怒不是正常的吗?愤怒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好”或“不好”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话,我们可能会常常觉得愤怒。

  我相信一句话:“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是自己的需要带来了自己的情绪,那么在倾听中我们也会明白对方的情绪源于他的某种需要。

  尤其是面对双方在沟通中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对方愤怒地吼叫、大声地指责,也许会让我们怒气冲顶,也许会让我们伤心难过,沟通似乎很难进行下去了。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对方的愤怒和生气是因为他们的某个具体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的情绪似乎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通过倾听和确认对方的需要,也会让对方平静下来,沟通最终朝着满足双方需要的方向发展了。

  需要在沟通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深陷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之中,我们的感觉会越来越糟,沟通可能会很艰难。

  一旦我们意识到是自己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后,我们的思维和沟通就会朝着如何满足需要发展。

  专注于彼此的需要不仅会让我们情绪上更平静,也会让我们更理解彼此、加深双方的联系,还会让沟通变得更具问题解决导向。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实践中慢慢应用和练习,让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变得更温暖。

\

换位思考,转化视角看问题

文字:赵贝(东枫校办老师)

  换位思考的基础是爱和真诚,它可以有效支撑你的一切行动。

  在工作中,由于在对待一个问题上各自的看法不一难免会出现口角摩擦,有时候或者会陷入一种群体心理冲突中去。其实,不管是为人交际或者是处理问题都要本着一颗真诚的心,遇到问题时试着说出来内心的想法与对方沟通,让对方能体会到一种应有的尊重,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或许能化解彼此之间的分歧或者避免冲突。

  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为可贵。

  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其实,换位思考是一种更好的倾听方式。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当别人遭遇委屈或不幸,不要急于安慰或分析问题,而是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去引导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倾听别人的诉说,适当的给予点头以来表示自己还在听着,用同理心来体会别人当时的感受,适当重复对方说过的问题。

  要知道没有评论的倾听是很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和别人发生矛盾千万不要采用冷暴力的手段。僵持着更易致使对方产生误解,这时不妨表达一下感受,另一方静心地倾听,找到矛盾的导火索,找出分歧的地方,再重新回顾自己处理问题时不合适的地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把问题罗列出来,一方面是去找自己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与领导或者同事进行沟通,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自己才会促进彼此的成长。

  换位思考、转化视角看问题,可以让我们重获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不能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生活在商品社会中,我们也许不太习惯单纯地付出与接受。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耸耸肩说:“哦,这没什么。”其实这种价值观是不值得认同的。

  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换位思考,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这不仅是方法和策略,更是素质和修养。